秋风起,善养生者先养内

时间:2024-05-09 07:56:04来源:打草惊蛇网 作者:焦点

秋风起,善养生者先养内

导语

秋气新来,秋风起暑热一点点被秋凉所替代。善养生气候转变,先养此时正是秋风起养生的好时机。为了过好这段夏末秋初的善养生时节,最应注意的先养就是清心。人得先有了里子再有面子,秋风起养生更是善养生得从养心开始。

如果说,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向天空致敬,秋风起那么秋天就是善养生用了全部的果实和落叶向大地感恩。季节轮回,先养我们从春花烂漫的秋风起日子走进秋月圆缺的时光,如何在这一阶段穿过秋风秋雨去成长、善养生去收获,先养关键在于人心是否安顿,这也是人在流光中的一种自持。

别“忘”秋,要“知”秋

现代人远离农耕,对于季节的变化已经有些迟钝了,而古人的生活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,对季节的变化更为敏感,对时间流转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。就像北宋画家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说的:“春山烟云绵联,人欣欣;夏山嘉木繁阴,人坦坦;秋山明净摇落,人肃肃;冬山昏霾翳塞,人寂寂。”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寄托。

四季之中,每天大自然都会弄出一些声响,而秋声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最独特的。静悄悄的秋夜,秋虫在草叶间吟唱,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。刚刚过去的夏日,蚊蝇、鸣蝉等的声音是聒噪的,而秋天的声音,主要是则是蟋蟀、螽斯、寒蝉等发出的声音,却是恬淡闲远的。晋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“蟋蟀,一名吟蛩,秋初生,得寒则鸣。”蟋蟀就在现在这个季节出生,气温下降了,它们就开始鸣叫,是为这个季节而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秋虫。

秋天的声音还会更加微不可闻,只有有心人才能听到。徐再思《水仙子·夜雨》里说:“一声梧叶一声秋,一点芭蕉一点愁,三更归梦三更后。”这一叶叶、一声声、一点点,使秋意多了一分又一分,也激荡着心绪,令愁思又多了一点又一点。

如今的都市,秋声少了,失眠的人却多了,我们的烦恼失去了诗意。和自然融为一体吧,夏天时赏荷戏水吃瓜果,活得有滋有味,秋天也不要在屋子里闷着,学一学李白:“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。”登高望远,落叶簌簌,凉风习习,吟诗饮酒,多么舒畅啊!

别“伤”秋,要“悦”秋

自古,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,有着收获的喜悦,但收获的农事一过,开始出现各种徭役、兵事,读书人也要开始去赶考,秋天又不可避免地充满着各种离愁和愤懑。虽然关于秋天的情感,最主要的就是“悲秋”。但是,正所谓哀而不淫,悲而不伤。人在秋风中,可以悲秋,也要学会保护自己,穿越悲秋的情绪,走向豁达的境界。

夏荷变秋荷,满目残破,怎能不悲伤呢?多情的李商隐这样说:“秋阴不散霜飞晚,留得枯荷听雨声。”在秋阴沉沉、霜飞已晚的时节,面对一池枯荷,他仍然心怀诗情画意,有听一段残荷秋雨的雅致。

昼短夜长,眨眼间就到了傍晚时分,怎能不感叹时光匆匆呢?深沉的杜甫这样写:“远岸秋沙白,连山晚照红。”远处的岸边是细细的白沙,斜阳照在秋山上,是连绵的红色,多么壮阔辽远而又明艳惊心的美啊。

秋雨绵绵,一阵比一阵寒冷,身上冰凉心里怎能不阴郁呢?禅心的王维这样道: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秋天的空山,又是雨后月夜,那是比都市里还要清冷的环境。可面对明月松峰、清泉白石,身在其中的诗人却并不孤单,而是用眼睛和耳朵,在动与静中求得了内心的安宁。

清秋不光含着惆怅悲叹,清秋也要学会安顿心灵。如今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,我们一旦有了心事,会找朋友,会发小作文,希望更多人明白自己。其实还存在一种可能——懂得我们的人,就藏在诗词中,你一旦翻开,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,体味到诗的美,体味到诗人的喜忧与豁达,那种与古人交流的“懂得”,是心安的养料。

别“燥”秋,要“润”秋

关于夏天的养生,我们前些日子已经说了不少。而在夏末初秋,人仍然要平心静气、降燥去火。本来,秋天的天气就很燥了,人如果不缓解这种“燥”,就会伤到自己,有必要在这段时间好好滋润一下。

初秋时节,阴气滋生,人的作息也可以顺应季节的流动进行调整,早睡一点,晚起一点,都会让自己更舒服。秋天气温凉下来,太阳光就不烫人了,有时候还是要晒晒太阳,保持情绪的愉悦,让气息血液能够流淌自如。

中国人讲究食补。初秋来了,吃三肉,喝三茶,秋冬少生病。可以一大家子或是一个宿舍吃一顿涮羊肉,发散一下滞留在体内的寒气,疏通筋脉。初秋天气依旧炎热,人容易贪凉,这样虽然人感到舒适,但是对健康不利。也可以适当吃点鸡肉,不但可以温中益气、补精添髓,还可强筋健骨、活血调经,有助于补充体力。入秋后吃牛肉也是不错的选择,补中益气、滋养脾胃、强健筋骨,让我们以更好的体质迎接未来更冷的日子。

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,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,清心润燥,有利于人的平衡。若是脾胃虚寒,可以选择饮用蒲公英红茶,蒲公英有“天然抗生素”之称,对各种慢性炎症皆有效,可以对抗秋初时节,上火发炎的情况。此外,紫苏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药,拿它煮水喝,可发汗解表,生气宽中,健脾祛湿、预防风寒感冒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